人们曾经分别概括中西两种文化为“黄土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且通过对过去文献的研究发现,“水”与“火”可用来分别概括是中西哲学的核心,因此,如果说,“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分别代表了中西文明发展的根本差别的话,那么,水与火则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中西文化对真善美统一的不同认识,也形成了中西方不同个人行为模式,乃至上升到社会、国家上的差别。
一、中国传统哲学对“水”的认识
中国人历来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最早关于世界本原的“五行说”,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间虽有相生相克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但从生成的角度而言,水却是第一个,“太一生水”。《洪范》的这个次序,为后来的思想家们所继承
中国古代的两位哲人—孔子和老子都是在对水的观察和解说中领悟到了“道”。儒家道家,一以柔弱为本,一以阳刚为上;一消极无为,一积极有为。但有意思的是两家都以“水”为自己所推崇的象征。道家以水为至柔,儒家却以水为阳刚。
人们欣赏水,也崇拜水。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故水势不可逆,只可顺,可导。大禹治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太宗以水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又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孙中山以水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潮流”二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的就是水的力量。现今,对社会问题和情势“宜疏导不宜堵塞”,已经成为当政者的一个共识。而这个共识隐含的前提就是水的隐喻。
这一传统衍生了中国哲学“一多不分”的思维模式,世界并非受“天”主宰,万物之间必有联系......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