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道与一多不分
 昨天听穆勒老师讲课,就知道西方哲学之一大陷阱存焉,故其心思在逻辑分析处盘旋,察一羽而失全貌,难自知也。此一关于孝之探讨,当从一观念之正名开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观念就是所谓哲学,众所周知,哲学这个观念最初原本是从希腊古语"爱智慧"迩来,其后逐步形成具体概念在西方的学统中运用。而所谓爱智慧的最初意义,是对此世界的最高善做一永恒的向往,而此世界之最高善究竟不是由人可以现实完成的,所以只可有一永恒之向往。这个哲学概念的基本背景还是宗教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神性的,超绝性的,一多二元的。这里的关键词是智慧,东西方对于智慧这个词的感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中国什么是智慧呢?这不是一个推出去的,可以走向形上的或者抽象的绝对概念,在中国,智慧是当下的,具有随时可以有人生诸事上高度洞见性的弹性观念。请注意洞见这个词汇,因为在西方洞见的来源和东方对于洞见的来源不是一个出处。在东方或者具体说在中国,洞见是一种直觉的敏锐的,对于天地宇宙的一体而产生的重要感应,洞见是一种天地和我一如的智的直觉,而不一定是感触直觉或知识经验的累积。那么,智慧也是人人心中本具的,他也有对于善的永恒向往,但是它是个内在的动力是人自己的良知,他对于善的体认是不分高低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当下的圆善的观念,老实讲,在西方哲学而言,尚未进步到对圆善,即一多不分的哲学系统之圆成实证,请注意中国哲学始终是个实证而不只是抽象探讨的理论。以现在中国人被严重西化的情形,穆勒老师的理论会有相当的迷惑性,但是在实证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讨论起来有其抽象与周折,在中国人的眼里孝顺乃是天经地义不容探讨的,这里的不容置疑,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洞见与良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顺成,并非来源于上帝,或外在的政治洗脑,孝道是中国式的对于人生价值的智慧洞见,而不是一个被分析的观念,有人可能具有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的情怀来谈论这个孝道,比如昨天穆勒老师举的那三个例子,但他们的处世处事原则的根源依旧是人人本具,可以逆觉体证的良知。很多人浮浅的把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是善恶对立的那种善的不稳定的观念。其实此善非彼善,孟子谈性善是从善的根源处说善,什么叫善的根源处呢?就是能知是知非的那个知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的乍与必这二字中证的消息。此善是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的性体心体,这个超越也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自然。无条件的善之在其自己的命令,在康德叫自由意志的必要设准,在西方人讲到是个设准就不错了,再推就还是上帝了,在中国这个不用推到外面,也无所谓内外,宇宙也是与我一体的,不是上帝在我心间,而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话来自著名的儒家心学大师陆象山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多岁很年轻,这就叫人生的智慧的洞见!用另外一个同时期的儒家理学大师的话说,叫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用安老师田老师的话头就是一多不分......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赵一鸣Views:16740 Likes
22
2017-09
关于孝道之实质与穆勒老师商榷
昨天听穆勒老师讲课,就知道西方哲学之一大陷阱存焉,故其心思在逻辑分析处盘旋,察一羽而失全貌,难自知也。此一关于孝之探讨,当从一观念之正名开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个观念就是所谓哲学,众所周知,哲学这个观念最初原本是从希腊古语"爱智慧"迩来,其后逐步形成具体概念在西方的学统中运用。而所谓爱智慧的最初意义,是对此世界的最高善做一永恒的向往,而此世界之最高善究竟不是由人可以现实完成的,所以只可有一永恒之向往。这个哲学概念的基本背景还是宗教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神性的,超绝性的,一多二元的。这里的关键词是智慧,东西方对于智慧这个词的感受其实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中国什么是智慧呢?这不是一个推出去的,可以走向形上的或者抽象的绝对概念,在中国,智慧是当下的,具有随时可以有人生诸事上高度洞见性的弹性观念。请注意洞见这个词汇,因为在西方洞见的来源和东方对于洞见的来源不是一个出处。在东方或者具体说在中国,洞见是一种直觉的敏锐的,对于天地宇宙的一体而产生的重要感应,洞见是一种天地和我一如的智的直觉,而不一定是感触直觉或知识经验的累积。那么,智慧也是人人心中本具的,他也有对于善的永恒向往,但是它是个内在的动力是人自己的良知,他对于善的体认是不分高低上下的,而是一体的当下的圆善的观念,老实讲,在西方哲学而言,尚未进步到对圆善,即一多不分的哲学系统之圆成实证,请注意中国哲学始终是个实证而不只是抽象探讨的理论。以现在中国人被严重西化的情形,穆勒老师的理论会有相当的迷惑性,但是在实证面前依旧是不堪一击的。虽然讨论起来有其抽象与周折,在中国人的眼里孝顺乃是天经地义不容探讨的,这里的不容置疑,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洞见与良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顺成,并非来源于上帝,或外在的政治洗脑,孝道是中国式的对于人生价值的智慧洞见,而不是一个被分析的观念,有人可能具有类似宗教的超越性的情怀来谈论这个孝道,比如昨天穆勒老师举的那三个例子,但他们的处世处事原则的根源依旧是人人本具,可以逆觉体证的良知。很多人浮浅的把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是善恶对立的那种善的不稳定的观念。其实此善非彼善,孟子谈性善是从善的根源处说善,什么叫善的根源处呢?就是能知是知非的那个知处,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的乍与必这二字中证的消息。此善是超越一切是非善恶的性体心体,这个超越也是道家所讲的无为,自然。无条件的善之在其自己的命令,在康德叫自由意志的必要设准,在西方人讲到是个设准就不错了,再推就还是上帝了,在中国这个不用推到外面,也无所谓内外,宇宙也是与我一体的,不是上帝在我心间,而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这个话来自著名的儒家心学大师陆象山先生,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十多岁很年轻,这就叫人生的智慧的洞见!用另外一个同时期的儒家理学大师的话说,叫统体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用安老师田老师的话头就是一多不分......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赵伯毅Views:18131 Likes
22
2017-09
《一多不分:作为无神论者的道德追求》

理查德·道金斯曾拍过一组纪录片形式的节目,名为《性,死亡与生命的意义》,在片中,作为无神论者的道金斯指出宗教不是唯一能够为人提供生存意义与临终关怀的存在,甚至在约束人们保持美德方面也未必如人们通常认为得那样有效。

实际上,在中国,宗教从未取代世俗道德规范而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终准则,信仰也极少作为终极意义而存在。反而是在普遍的道德规范之上,人们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宗教如佛教或道教更多的只是提供“神力”的“保佑”,或者许诺来世的福祉,人们向宗教所寻求的,依旧是世俗的幸福与成就。无神论的思想进入中国并没有受到太大阻碍,并且至今作为无神论为主流的国家,民间信仰和一些宗教“仪式”也与世俗生活并行不悖,似乎是中国人心中有两套“规律”,一套是切实可以用科学证明的自然规律,一套是参杂着神秘性与偶然性的“因果”规律,两者都没有唯一的神灵来制定,而是仿佛亘古便存在,只是有待不断深入地去认识而已。

因此,我认为传统的中国世俗观念中,即便参杂了不少宗教因素和迷信色彩,但任何更本质的规则都并非由“神”所制定或左右,“神”的存在并不为世俗规律提供终极的形而上学保障,反过来,神与鬼间的秩序,似乎只是世俗生活的延伸和投射,并且最终要向实际的世俗生活妥协。宗教固然可以用来世福报等观念来劝善,但最终无法与世俗道德准则相抗衡,凡是不能为现世带来好处的教义,极少会被主流所接受,如佛教流传到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也变得与印度佛教大相径庭......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付子轩Views:17171 Likes
22
2017-09
试用“一多不分”话读经

“一多不分”是对中国宇宙观的高度总结,是中国儒家思想立言之本,来自于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对中国宇宙观的归纳概括,从“无定体观”和“生生不已观”以及“合有无动静观”,最后凝结为简单明了的“一多不分”观,用此来表达一与多,独特性与多义性,延续性与多样性、完整性与集成性之间的不分,同时又体现“一”和“任何一”之构成都必然含有“多”的思想。“一多不分”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中国的传统人文结构。

安乐哲先生是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汉学家,中西比较哲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主张会通中西(即东西方化),传承了唐君毅先生的“一多不分观”并发扬光大,构建独到的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体系,为中西哲学的互相理解与深层对话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力推动了优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现在“一多不分”是安乐哲推广国际儒学和中华文化这个团队的代名词。

比较哲学的研究离不开“类比法”,为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故“一多不分”带出了“一多二元”。“一多二元”是西方的宇宙观、思维方式、语言、价值体系,即西方的传统人文结构。虽然前两个字一样,但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人类的两大方文化,从哲学角度,经如此一对比,又简单又好区分,这里体现了安乐哲在国际儒学和比较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陈建Views:19341 Likes
22
2017-09
论如今所谓“传统文化”之思想对人之禁锢

五四运动时期,人们似乎对西方的一切有一种近乎狂热的自信与崇拜,然而我们华夏子孙模仿西方数年仍未回到我们在以往历史中的显赫与重要的地位,于是便有人思索:西方的文化科学与冒险的精神等等,是否真的符合中国人之习惯,是否真能让中国打破从清朝始我们就饱受歁凌的局面?其结论是中国人还需要学习自己以前的文化才是真正的崛起之道,因为清朝其实并非真正以传统的中国的方式治理国家,举一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太后做出闭关锁国的举动?似乎从这一点我们能看出一点端倪,中国其实十分乐于向他国吸收文化,并与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然清不然,故可以说是并非是我们自己的文明落后于西方,而是在这之前我们早已将自己悠远博厚的文化在几百年里,慢慢给扭曲成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东西;因此,如今便开始大力呼吁不去盲目的崇拜西方的船坚炮利,而是向自身反省,先调和自己已扭曲传统中的腐坏的地方,故而就如同那被封闭在时漏中的沙粒一般,在反转的那一刻,都掉了个,缓缓的流回去,当时我们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就这样被当做了该从人身上剔除的东西。种种口号:如“做个中国的读书人”、“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再有“只有中国文化才能拯救这个世风日下的世界”,于是人们又像五四之时带着对自己家里的事物的狂热开始让人们诵读《论语》,《弟子规》,再者把孩子送到专门的读经学堂,整日背诵像论语那样古代经典,然后,天才就开始诞生,说是天才其实也太过分,但人们通过这些真的看到了希望,有些小孩子在接触了传统文化后产生了极大的进步,有一些脾气顽劣的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化掉了自己的秉性,还有些读经孩童,小小年纪就十分懂事,聪明睿智,行为得体,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事迹,现在人人都或多或少有所耳闻,总之,那些受着传统文化熏习的大人、孩子似乎就是与庸庸碌碌的活在西风的环境之下的人们有一种气质上的不同。自此中华人民终于找到自信:传统文化没选错,中国人终于有救了,不仅如此,看到了惊人成效的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同凡响的教育,他们完全沉浸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诚与传播之中。于是乎,悲剧就从此开始......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葛润朋Views:17781 Likes
22
2017-09
桂美玲

人们曾经分别概括中西两种文化为“黄土地文化”与“海洋文化”,且通过对过去文献的研究发现,“水”与“火”可用来分别概括是中西哲学的核心,因此,如果说,“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分别代表了中西文明发展的根本差别的话,那么,水与火则可以说分别代表了中西文化对真善美统一的不同认识,也形成了中西方不同个人行为模式,乃至上升到社会、国家上的差别。

 

一、中国传统哲学对“水”的认识

中国人历来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中国最早关于世界本原的“五行说”,把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尚书·洪范》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之间虽有相生相克形成一个循环的关系,但从生成的角度而言,水却是第一个,“太一生水”。《洪范》的这个次序,为后来的思想家们所继承

中国古代的两位哲人—孔子和老子都是在对水的观察和解说中领悟到了“道”。儒家道家,一以柔弱为本,一以阳刚为上;一消极无为,一积极有为。但有意思的是两家都以“水”为自己所推崇的象征。道家以水为至柔,儒家却以水为阳刚。

人们欣赏水,也崇拜水。水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故水势不可逆,只可顺,可导。大禹治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唐太宗以水比百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又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孙中山以水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潮流”二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体现的就是水的力量。现今,对社会问题和情势“宜疏导不宜堵塞”,已经成为当政者的一个共识。而这个共识隐含的前提就是水的隐喻。

这一传统衍生了中国哲学“一多不分”的思维模式,世界并非受“天”主宰,万物之间必有联系......更多请点击查看详情文档
Publisher:桂美玲Views:17191 Likes
22
2017-09

Roger T· Ames (Roger T.Ames)

Roger T. Ames was born in 1947 in Toronto, Canada. A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an advisor to Nishan Shengyuan Academy, Chairman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Studies and Vice Chairma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ucian Association, he is an internationally famous expert in Sinology. He is a leading figure in Chinese &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s famous in China and abroad for his translation of books such as theAnalects of Confucius,Sun Tzu’s Art of War,Huainan Tzu andTao Te Ching He was the Chief Editor toPhilosophy of the Occident and Orientas well as theInternational Chinese Book Reviewand the author ofConfucian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Anticipating China: 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Art of Rulership: A Study into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andDemocracy if the Dead: Dewey, Confucius and the Hope for Democracy in China. Roger T. Ames once received the guidance of Liu Dianjue and became proficient in classical Chinese, then to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modern scholars of Classical Studies. In 2013, he was awarded the "Confucius Culture Award" by the 6th World Confucian Congress. Then he won the second "Huilin Prize Award" in 2016.…
+ Learn more

Follow us

  • Download

  • E-mail

  • Weibo

  • WeChat

  • Live Broadcast